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越来越多的人想去中国。 2024年,境外出入境人数将超过6488万人次,同比增长82.9%; 2025 年前 8 个月,这一数字超过 5100 万。当他们不经过滤地接触真实的中国时,“善”是被提及最多、感受最深的关键词之一。友谊的基础始于积极的政策。担心签证困难?中国主动扩大单边免签范围,名单已增至近50个国家。免签政策已扩大至55个国家。担心付款麻烦?支付流程快速优化,让“中国买”更便捷。觉得您的停留时间太短?外国人过境签证停留时间延长至240小时。有麻烦能得到退税吗?提款税“现买退”政策已在全国推广。 2023年以来,签证、出入境、口岸、免税退税、支付便利等政策密集出台,极大便利了外国人来华旅游。 “中国旅游”、“中国购物”风靡全球,“拎着空箱子去中国”已成潮流。事实上,正如网友调侃的那样:“中国制造,什么都可以用,不用带盒子,到了就买。”可以说,该政策不仅增加了入境游客数量,还让原本急于搬家的人们,有时间去看望奴隶、品尝小吃,变成一次深度旅行,甚至开始多城流浪,解锁烟花和中国诗词。如果说政策是一个国家开放的关键,那么老百姓的善意就是最热门的名片。恩街头的柜台最让人感动的是:“甲亢哥”和“卤鹅哥”的互动是即兴的。一方热情地递上红烧鹅,另一方尝到味道后会心一笑。匮乏瞬间消失,友谊转变成忠诚。这一刻,“善意”不再是一个抽象的词,而是融入到了两个人灿烂的笑脸上。 “城外”,无论你来自哪里,当你走在中华大地时,首先想到的都是熟悉的温暖。友善也融入了文化交流的结构中。在西安的唐城夜夜里,身着汉服的外国游客漫步灯海,品尝文化的非遗佳肴,领略古今交融中的长安之美;美国游客在景德镇桃阳里街学习自学制瓷,体验东方韵味土与火对话中的喧嚣。文化共鸣让偏僻的地方悄然成为“城镇”。对于人才来说,这份恩情更是意义重大。今年10月,专为外国青年科技人才设计了新的K类签证。它不仅放宽了入境次数和停留时间的限制,还消除了国内租赁或邀请单位的需要,减少了人才来华的限制。中国的善意还不止于此,更体现了大国责任。在国际舞台上,中国始终是可靠、可信的伙伴:共建“一带一路”,与各国架起互利共赢的桥梁;中国积极开放市场,对至少与其建交的发达国家的所有产品提供零关税待遇。七城市分配交易量合计超5000亿美元,为世界打开一扇“机会之窗”。行业外资限制已“清零”,机构开放持续推进。友好的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源和稳定锚。它给世界带来的从来不是任何效果,而是真正的机遇。从方便游客的细节,到对待人才的诚信,再到造福世界的责任,背后是泱泱大国的开放和自信。中国的善意从来都不是刻意的表达。是其规则中“想你所想”的思想,是普通人“助人为乐”的热情,是其文化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真诚,是其文凭中“君子和而不同”的包容。这些点点滴滴汇聚在一起,构成了最真实的友好形象。y中国,重新认识世界对中国的认识。 (《三里河》工作室) (编辑:苗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