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帝今记者 解满彬 十月的河西走廊,秋色怒放。在位于武威市黄阳镇的甘肃省农业工程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甘肃省农业技术研究院”)实验基地,一粒落下的青稞籽粒饱满,在阳光下泛着温暖的光芒。这些重穗是以张祥平为首的国家大麦及大麦产业技术体系武威综合实验站站长张祥平选杀的糯青稞品种之一。不久前,在全国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十四五”规划评估中,该站从全国21个试验站中脱颖而出。untry并排名第一。这些糯高地品种已成为深受农民青睐的“金种子”。这一荣誉是甘肃省农工研究院五年改革铺开的鲜明注脚。打破现状:人才萧条成为创新的沃土。科研成果数量少、质量差、主要人才不断枯竭、科学研究和生活条件毫无意义、历史遗留问题不少、科研人员无路可报项目……五年前,一系列问题让甘肃农工研究院陷入了“老院困境”。 “2019年之前,学术界持续流失高层次人才和骨干科研人员,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科研活动。”王世军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诺学被召回。 2019年6月,医院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启动全面改革,以“人才强院”和“体制改革”为重点战略。拆除工作首先要打好坚实的基础。经过三年的积累,2022年,甘肃农工研究院将大胆走向更加广阔的创新环境。 “兰州总部+黄阳基地”的两地工作模式,将解决医院位置偏远、交通不利、科研效率低、视野受阻等痛点。与此同时,医院多方筹集资金,对黄阳基地进行全面改造,更新科研仪器,建设人才公寓,开通通勤班车……2024年即将加入公司的年轻科研人员谢海娟深有感触。 “事业上的帮助和指导以及生命的保全让我全心全意投入科研。”在组长的带领下,参加医院的相关培训,他逐渐掌握了项目申报的逻辑,并迅速融入科研环境。近五年来,甘肃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设立创新基金,93%的项目由青年科研人员主持;推行岗位竞争,实现“一个人能上” “上下”;大胆选拔年轻干部,科研部门中层干部平均年龄下降到37岁……个人成长迎来了全院变革浪潮的上升。如今,高校博士、硕士学位持有者比例从2019年的30.3%上升到2024年的46.1%;40岁以下科研人员比例达到57.8%;的比例 高级职称公司职称结构由金字塔型转变为健康的倒金字塔型。激活:工业“黄金果实”从休眠结果中释放出来的机制是激活变革的关键。甘肃省农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韦玉杰告诉记者,过去由于激励机制不完善,科研人员积极性不高。截至目前,甘肃省农业技术学院已建立起“保证基本绩效、按绩效奖励绩效、按贡献定绩效工资”的绩效分配制度。一系列偶然的实践“唤醒”了研究所的内在活力。从2019年的30条“老规矩”到如今的135条“新办法”,研究所成功构建了“人制管理、流程管理、站位管理”的现代科研管理体系。“科研质量管理”。成果转化收入分配方式大刀阔斧改革后,科研人员奖励比例从60%提高到最高90%。“从‘我要转化’到‘我要变革’,大家工作的内生动力被充分激活。”魏玉杰说。变革机制激活了一池泉水。近五年来,科研人员的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收入 甘肃省农工研究院从118.7万元攀升至817.7万元,增长589%。与此同时,科学项目科学出版物总数增长346%,发表论文增长104%,出版专着增长350%,专利授权增长5倍,科技奖励数量增长120%。此外,零 标准及新品种注册取得突破培育的多个品种填补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扎根:好的政策让年轻人热情迸发。早上八点钟的实验温室里,食用菌遗传机制分析与应用改造团队的年轻研究员栾倩倩正和队员们蹲在黄瓜架下,小心翼翼地进行人工授粉。这部精致的作品是他每天的“早课”,也是年轻科研人员扎根一线的清晰写照。 “当初进公司时的木拉月薪450元,到现在二级岗位的月薪3003元,从与专家合作项目,到独立主持2个创新基金项目、3个省级规划项目,医院的好政策让我们年轻的科研人员有了扎根的底气。”栾倩倩说。栾芊芊成长轨迹的一个缩影甘肃农工研究院人才政策组合.五年来,医院职工人均年收入从10.4万元增加到19.8万元,增长91.6%,其中人均绩效工资增长10.3倍。真正的利益感,让人们的心保持鲜活,激发变革的无限活力。 2020年至2024年,医院共申报项目432项,立项158项,项目经费达3249.6万元。在这里,实现了“人人写项目、人人申请项目、人人执行项目”的环境。 “五年来,全院以刀胆、内向进行改革,一步步摆脱了以前‘绞尽脑汁、硕果累累’的局面,如今形成了‘人才济济、硕果累累’的新局面。”王世军表示,进入新五年今后,研究所将用努力践行科技报国的初心,用心书写,描绘更加绚丽的发展图景。 (编辑:杨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