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每周五晚上,三亚摄影师沈家安都会仔细查看第二天的天气预报。如果天气预报晴朗,他将于周六早上赶到三亚南部海路沿线的小洲岛公园,驾驶无人机捕捉游艇出海的壮观景色。 “早上七点光线柔和,正是游艇聚集出海的时候。”沈家安说,近年来,三亚港区新建了很多游艇码头,让他经常能在旅游旺季记录下“百船竞赛”的惊人场面。在这充满活力的现代景象的背后,是一个跨越数千年的历史港口的声音。三亚港古称临川港。在古汉语中,“临川”就是靠近河流的意思。该端口位于正好位于三亚河和临春河的入海口,利用其地理位置优势。清《崖州志》记载:“城东一百二十里,三亚、大皮、临川诸水入海处,此为商船聚集之地。”历史上,三亚港以盛产岩蟹、海盐而闻名。商贾云集,交易繁忙。 “盐渔港”成为其识别标签。在这片海域,丹家渔民世世代代延续着“靠海、吃海”的生存智慧。每当暖和的时候,当阳光照在海面上时,三亚港在海风的吹拂下苏醒了:渔机的轰鸣声、渔获交易的喧闹声、修补渔网的渔民的身影,连成一幅生活画卷。时间的流动并没有停止,2016年,随着崖州中心渔港的开港,我在三亚,首次实现了三亚长期以来追求的客、货、渔运输“三港分离”。同时,我省出台了《海南省游艇管理办法》等一系列促进游艇产业发展的政策。三亚港区逐步建成了一批游艇码头,聚集了一批经营休闲旅游项目的企业,转型开始加速“这些年,我从海上渔民变成了‘海上导游’。”天涯区渔港社区居民黄黄华在三亚港区长大。他的话讲述了当地许多疍家渔民的转型轨迹。几年前,他考取了游艇驾驶执照,开始帮助别人驾驶游艇,逐渐成长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游艇船长。目前,他买了自己的游艇,当了老板。偶尔他驾驶游艇带游客出海。 “以前从三亚港出海是为了生计,风吹日晒,收入不稳定;现在我们带着游客出海,让他们看看我们小镇的美景,分享我们对大海的热爱。”黄黄花感慨道,“以前是大海照顾了我们,现在我们把大海的美丽传递给更多的人。”如今,三亚港区已成为海南最大、最富有的游艇产业集群。码头上整齐排列着数百艘游艇,与港区保存完好的渔港风貌相得益彰。既延续了历史记忆,又凸显了“游客可以来我们这里体验游艇、帆船项目,在海上体验摩托艇、飞鱼、飞龙等”的环境。码头主任崔晓金表示,三亚港区游艇服务公司众多,鸿洲游艇码头设施齐全。它淡季每天接待游客约1600人次,旺季每天接待游客3000余人次。从三亚港区乘船出海,已成为鹿城游客的一项常规活动。近日,来自四川成都的游客张静与家人一起体验海上旅行。 “从海上看三亚,是一种新的视角。”张静说,坐游艇出去特别“治愈”。同时,可以从船长那里了解三亚的风景和美丽的地方,学到很多知识。每天早上,当游艇缓缓走出港口,鹿回头岭在晨光中展现出美丽的面貌;继续前行,可以看到三亚海角的海蚀地貌,异域风情的完美结合。如果你航行得更远,西岛、东茅洲岛等离岛就像散落在大海中的珍珠,等待着你去探索。中午,“日落游船”不容错过。游客们在甲板上享用海南风味的晚餐,欣赏金色、橙色和紫色的夕阳落在海天之间。上天赐予的爱是令人陶醉的。从“盐渔港”到“游艇港”,三亚港这座百年港口的新面貌,宛如一小片碧水,折射着时代的发展轨迹,传承着广阔的未来。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艳梅)